The impacts of open-mouth breathing on upper airway space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3-D MDCT analysis
Author: Eun Joong Kim, et al; Korea
Journal: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1) 268:533-539

摘要: (點選摘要,可連結到英文摘要)

睡覺時張嘴呼吸不但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的危險因子,更會增加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上呼吸道的塌陷。本篇研究的目的在於藉助3-D立體電腦斷層攝影來探討張嘴呼吸對於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患者上呼吸道的空間變化之影響。

作者總共測量52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患者,於張嘴呼吸與閉嘴呼吸時的斷腦斷層影像,比較上顎後(mXSA-RP)以及舌頭後(mXSA-RG)的最小橫切面積、上呼吸道的長度(UAL)以及上呼吸道的空間面積。結果發現,不論睡眠呼吸中止的嚴重程度如何,嘴巴張開時,上顎後以及舌頭後的最小橫切面積都顯著的減少,而上呼吸道長度卻變長,上呼吸道的總空間面積則沒太大的變化。

此研究結果顯示,當張嘴呼吸時,上呼吸道會變得較窄而狹長,因而會讓上呼吸道更容易塌陷,進而容易發生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

曾醫師評論 (2015.09.04):

這是一篇相當棒的研究報告,它從基礎醫學的角度去探討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發生的原因,對於我們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的原因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必須掀開睡眠呼吸中止的面紗,才能認清其真面目,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並防止其發生,這才是真正的根治之道。如果只是汲汲營營於解決表面的症狀,則有如瞎子摸象般,完全靠運氣,運氣好就成功,運氣不好、摸錯方向則無法解決問題。

這篇文章證實,當張嘴呼吸時,上顎後以及舌頭後的空間會減少,上呼吸道管徑變得狹窄且長,因此空氣的流速會變快(引發柏努力效應),導致上呼吸道管徑內的負壓增加,因此上呼吸道更容易塌陷;此外,張嘴呼吸時,口咽部周邊肌肉因為解剖位置改變導致長度變短,而讓肌肉的張力強度降低,在睡覺時也是引起口咽部管徑塌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張嘴呼吸時導致呼吸道塌陷的兩個最重要因素都發生,首先是口咽部管腔內的負壓增加,使得口咽部管腔往內塌陷;接著對抗管腔因為管腔內負壓往內塌陷的肌肉張力強度又降低,當然會讓口咽部管腔更容易向內塌陷,這就是我強調的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發生的關鍵原因。

所以從人體正常的生理、解剖變化就可以得知,單純從張嘴呼吸改為閉嘴呼吸,舌頭的位置就會有很大的改變,口咽部的管徑大小也有很大的差別,其效應不輸給晚上睡覺時戴牙套(目的只是將舌頭往前拉),而且更舒服,對人體健康幫助更大。根據我的經驗,只要晚上睡覺時閉嘴呼吸,打鼾就能改善至少50%-60%,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卻很少睡眠醫師在強調與建議,不是很奇怪嗎?

這麼簡單就可以改善打鼾,你真的還需要去找睡眠醫師來治療打鼾/睡眠呼吸中止嗎? 你還會想要戴一輩子的牙套或呼吸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