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mouth opening on upper airway collapsibility in normal sleeping subjects
Author: Jean-Claude Meurice, et al; Canada
Journ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6) 153:255-9

摘要: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8542125

本篇研究單純研究張開嘴巴(仍然經由鼻腔呼吸)對於上呼吸道塌陷的影響。接受測試對象為年輕的正常人(無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當測試上呼吸道塌陷的關鍵壓力(無空氣進出上呼吸道時的壓力)時,張開嘴巴時其負壓較小,而嘴巴閉上時其負壓較大(張開嘴巴時 -12.7cmH2O,閉上嘴巴時 -16.4cmH2O)。在影像檢查方面,張開嘴巴時下巴到舌骨間的距離變短,但上呼吸道的管徑在嘴巴張開或閉上時並無明顯差異。

曾醫師評論 (2015.09.07):

雖然大家都知道,如果鼻塞會導致打鼾/睡眠呼吸中止或讓其更加惡化,但是鼻塞手術後雖然鼻腔呼吸通暢,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的改善卻有限,這是很令人訝異的結果。本文作者因此探討張開嘴巴(但是仍然經由鼻腔呼吸)對於上呼吸道塌陷的影響,結果證實單純嘴巴張開這個動作,它所帶動的解剖位置之改變,就讓上呼吸道更容易塌陷。

大家都知道,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發生時,幾乎都是張開嘴巴在呼吸,嘴巴張開時下顎(mandible)會向下移動,下顎與舌骨(hyoid bone)之間距離會縮短,這個區塊主導口咽部張開的肌肉群的長度也因而變短,繼而影響到這些擴張口咽部管徑的肌肉群之收縮力和肌肉張力強度,當這些擴張口咽部管徑的肌肉群之強度不夠時,就比較不容易對抗呼吸道管腔內的負壓而被往內縮導致塌陷,這就是為什麼這篇研究報告發現當張開嘴巴時,上呼吸道壓力平均只要-12.7cmH2O上呼吸道就整個塌陷堵塞沒有空氣得以進出,但是閉上嘴巴時,上呼吸道壓力平均要到-16.4cmH2O上呼吸道才會整個塌陷。

這篇研究報告關於影像檢查方面,張開嘴巴時下顎到舌骨之間的距離變短,這點與其他的研究報告相同,沒有甚麼特別之處。但較特別之處是,張開嘴巴與閉上嘴巴時,舌頭後面的口咽部空間沒有太大變化。作者解釋這是因為本篇研究對象均為正常的年輕人(肌肉張力強度較睡眠呼吸中止患者強),而且受測試時要用力咬緊護齒套(mouthpiece)來作張開嘴巴的動作,所以舌頭比較不會向後墜。睡眠呼吸中止患者躺下睡覺嘴巴張開時,一方面舌頭肌肉張力不夠,再則沒有作用力咬東西的動作,舌頭很容易就往後墜,就會讓舌頭後的口咽部空間顯著的減少,繼而引起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發生。

所以從這些基礎醫學的研究報告,我們可以了解,現代人為什麼打鼾/睡眠呼吸中止會越來越普遍,其實完全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改變而偏離自然。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以前的人吃飯要求“食不語、細嚼慢嚥”,現代人吃飯則是一個社交的時間,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您注意到這有甚麼影響嗎?以前的人吃飯時,嘴巴是閉上經鼻腔呼吸,現代的人吃飯,卻是張開嘴巴呼吸,因此現代人慢慢都會不自覺的張開嘴巴呼吸,當您白天已經習慣張開嘴巴呼吸時,晚上睡覺時不論是否有鼻塞,很自然就會張開嘴巴呼吸,當然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發生就越來越普遍,年齡層也越來越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