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總是一波又一波感冒熱潮,今年也不例外。我的門診來了許多小朋友,有的掛著兩行鼻涕還咳個不停,有的高燒不退無精打采,經過治療後,大部分都能恢復健康,但有些小朋友卻得了「中耳積水」,需要更加耐心的治療。

許多家長聽說自己的小孩竟然「中耳積水」,第一個反應總是自責:「都怪我幫孩子洗澡時不小心,讓水流進耳朵。」我連忙解釋:「藉由耳膜的阻隔,洗澡水並不會流進中耳。中耳的聯外道路叫「耳咽管」,連接中耳和鼻子後方。由於小朋友的耳咽管的角度較為水平,病菌容易由上呼吸道逆勢進入中耳,因此小朋友比大人容易罹患中耳炎或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的威脅,主要來自它阻礙了聲音的傳導,造成輕度的聽力障礙。這種輕度聽力障礙表現在日常生活,說不定只是家長納悶:「我的孩子怎麼總得叫好幾聲才肯回話?電視幹嘛老是開得這麼大聲?為何家庭聯絡簿裏老師總是反映孩子上課不專心?功課怎麼老是跟不上別的小朋友?」

可千萬別以為「輕度」這兩個字沒啥了不起!不信的話,請您伸出手指,輕輕地塞住兩邊的耳朵,然後要別人對您說話,您就可以體會「中耳積水」的小朋友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中耳積水」的診斷,首賴家長的警覺性。許多家長原本只是帶小孩看感冒,在我診斷出小朋友同時罹患「中耳積水」時,常聽到家長恍然大悟:「難怪他告訴我他的耳朵聽不清楚﹗」因此千萬別放過任何一個懷疑。耳鼻喉科醫師會用耳鏡透過耳膜,觀察每一位小朋友的中耳狀況﹔配合聽力檢查,則能了解聽力損失的程度。萬一耳道裏有太多耳垢,還必須耐住性子與小朋友周旋,先把耳垢清出來,才能看得清楚。

大多數「中耳積水」的小朋友,在接受一至二週持續的藥物治療之後,都能恢復正常﹔然而少數小病人卻始終沒有進展,或是剛痊癒不了多久又再度復發。這時必須檢查同樣位於鼻子後方的「腺樣體」是否過度肥大,以致阻塞了「耳咽管」的開口﹔或是鼻竇炎等慢性鼻病作祟,讓小朋友的「耳咽管」始終處於發炎狀態,導致「中耳積水」無法消退。

果真證實「腺樣體肥大」,我會建議家長轉診接受「腺樣體切除術」。大多數的家長聽說小朋友要開刀,總是千萬個捨不得,同時擔心會不會有副作用!我會向家長解釋:「腺樣體確實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然而它的功能在三歲之後就逐漸被其他器官取代,因此切除腺樣體不會讓小朋友的免疫力變差。」

如果是慢性鼻病作祟,則應優先處理鼻子的問題。由於小朋友的鼻子尚處於發育階段,一般並不鼓勵手術治療﹔我選擇在傳統的藥物治療之外,搭配洗鼻器清洗鼻腔及鼻竇,鼻子乾淨了,「中耳積水」自然慢慢消退,可謂事半功倍。

據統計,有70%的小朋友在三歲以前曾經得過「中耳積水」,學齡兒童曾經罹病的比例勢必更高。因此在您責備小朋友屢叫不應或是功課不好之前,先請醫師檢查一下,是不是「中耳積水」摀住了孩子的耳朵?

本文刊登於2003.03.09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