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許多家長一樣,我的寶貝也上小學一年級了!在新生家長座談會上,校長和老師們賣力演出,試圖安撫這群“爸爸媽媽新鮮人”忐忑不安的心情,只是內容稍嫌枯燥,倒是有位老師講的故事引起了我的興趣。故事主角是一個功課不好的小朋友,常常為此遭受父母的責罵,最後水落石出,老師發現原來小朋友的聽力不好,經過調整為較前排的位置,功課逐漸跟上進度。

我的門診有一位細心的媽媽,帶著他2歲大的寶貝前來就診,原因是小朋友發音不標準。我首先詢問媽媽平常是誰在帶小朋友,媽媽表示是自己在帶。(由於外勞的大量引進,各式各樣的問題似乎逐漸浮上檯面,我的小兒子就講的一口“印尼式國語”)。我隨後詢問媽媽對小朋友聽力的觀察,媽媽表示沒有明顯的異常,於是我用耳鏡幫小朋友仔細檢查外耳道和中耳腔,確定沒有耳垢嵌塞或中耳積水;接下來請小朋友張開嘴巴,排除扁桃腺過大或舌繫帶過短的可能性;緊接著安排聽力檢查,由於一般的“純音聽力檢查”必須靠受檢者主動表達是否聽到檢查者施放的聲音,並不適用於小朋友,因此我特別安排“耳聲傳射檢查”,直接藉由儀器加以判斷,總算證實聽力正常。

我告訴媽媽:「小朋友的語言發展好比一場馬拉松競賽,有的先聲奪人,有的憨雞慢啼,但最終多能順利抵達終點。因此3歲以前的構音異常,只要確定沒有結構異常或是阻礙學習的因素,並不需要太過擔心。萬一滿3歲仍有類似情形,我們會轉介給語言治療師做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媽媽這才鬆了一口氣。

其實常見的“結構異常”,包括扁桃腺過大、舌繫帶過短和先天性聽力障礙。前二者可由家長DIY,請小朋友張開嘴巴,檢查扁桃腺是否明顯腫大,以及舌尖可否輕鬆觸及上嘴唇;如果可以,應該沒有舌繫帶過短的問題。前一陣子大陸流行剪舌繫帶矯正英語發音,顯然是過火了!

此外,您也可以拿起電話,請小朋友聽聽看兩邊耳朵是不是都聽得到聲音,以及兩邊聲音是不是一樣大;對於“小小孩”,則要請父母親更仔細地觀察,例如小孩是否會受到突如其來的巨響驚醒,或是對於不同方向的聲音刺激是否皆有反應。可惜這類行為觀察只能及早發現“中重度聽力障礙”;對於同樣是“學習殺手”的“輕度聽力障礙”,非得靠儀器檢查,否則不易察覺,也因此往往被診斷時已錯過學習的黃金時期。

據統計,每兩百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聽障病例,耳鼻喉科和小兒科醫師已注意這個問題,目前有多家醫院對新生兒從事聽力篩檢,更進一步提倡全面性新生兒聽力篩檢,期能早期發現和治療,避免家長和小朋友終生的遺憾。

再一次提醒您,如果您的寶貝咬字不清或功課跟不上同學,先別著急,想想看是否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再利用上述技巧排除一些常見的原因。如果還是沒有把握,請專科醫師為您的寶貝進一步做聽力檢查,解除您內心的疑惑。

本文刊登於2003.01.17中國時報 醫藥保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