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一位近五十歲的男性病患經朋友介紹遠從台北來我的診間求醫,一進來的主訴是「醫生,我每天頭重腳輕好久了,看了中西醫吃各種頭暈或補腦的藥都還是一樣。」

仔細再瞭解後,真的頭重腳輕大概兩年了,一年前一次小中風很快就幾乎痊癒。一個月前又一次小中風也好得很快,只剩走路有點不穩。平時常常抽煙,飲食也不忌口,喜歡重口味的。上次中風住院血壓和抽血並沒有醫生可著墨的地方,於是叫他要規則服抗血小板的藥而已,出院後頭重腳輕還是一樣。

我看過他這次的斷層掃瞄,真的只有一些小小的梗塞,沿著內頸動脈和側支循環的分水嶺排列,這是頸動脈高度狹窄或阻塞的現象,所以順口問一句「有頸動脈超音波報告嗎?」他說沒有,我就告訴他可能是這個問題,但是確定診斷要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完才能證實。

果然,幾天後排到檢查,檢查一半技術員就叫我去看,兩邊內頸動脈全塞住,一路從頸動脈分岔延伸到顱內。當天立即再排電腦斷層動脈攝影,把報告和心臟內科、神經外科與血管外科討論。經過和病人與家屬討論之後,病人決定不要開刀,於是又回來神經內科門診追蹤治療。

我告訴他當時開始頭暈時應該就是血管開始狹窄但還沒阻塞的警訊,若提早找對醫師,把頸動脈狹窄問題找出來,針對病人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與抽煙、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常常外食等加以矯正,配合各種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的選擇搭配,定期再追蹤血管狹窄的改善或惡化,決定是否進一步動脈內植入支架,不但症狀可以改變,問題也不容易演變到中風或開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