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吃了一個多月的藥,還是咳的很厲害,鼻涕也是黃綠色?”當我查看黃先生的病歷時,發現他一個月內只來看診兩次,每次都開三天藥!“人家不是說抗生素不能吃太多嗎?我咳的比較嚴重時每天吃一兩包,比較好時就沒吃。昨天才吃完,今天就來看病!”。

抗生素絕對是人類史上一項非常重要的發明,它對於提高人類平均壽命有極重大的貢獻。雖然有些人視之如仙丹妙藥,只要身體不舒服,就要求使用抗生素;也有些人是不到最後關頭,決不輕易使用。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情況也日益普遍。臨床上使用抗生素時,醫病雙方要如何配合,才能獲得最佳效益,又能減少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呢?

適度使用 臨床上使用抗生素,可概略分為兩種情況:一為治療性用藥,一為預防性用藥。治療性用藥為確定細菌感染或高度懷疑細菌感染時使用,如扁桃腺化膿、鼻竇炎、肺炎等;如果是病毒或黴菌感染則不需使用,如單純的感冒。預防性用藥之時機為雖然尚無明確證據顯示有細菌感染,但為某種目的,而使用抗生素。如對於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因白血球過低,自身免疫力很差,在普通感冒時,醫師仍會考慮使用抗生素,來避免或降低可能的續發性細菌感染。很多的手術,在術前及術後,也會考慮採用預防性用藥,來預防手術時可能引起的細菌感染。SARS流行時,只要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狀,就會使用強效抗生素,目的則為藉助抗生素的使用,協助鑑別診斷。因為如果確定為SARS,抗生素應無太大效果;若是細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則臨床症狀很快就會改善。

有效 每一種抗生素都有其適用範圍,不同的病症,選用的抗生素也可能不同。雖然,最佳選擇抗生素的方式,應該是先作細菌培養,再針對細菌培養的結果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然而,臨床上,不太可能每一次使用抗生素之前都作細菌培養,因為一方面成本太高,有時也來不及,而且有些情況也不太容許,所以通常都是由醫師,根據以往之臨床報告與其經驗,選用抗生素。就以鼻竇炎而言,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就編有臨床指引,建議耳鼻喉科醫師,治療鼻竇炎時,優先選用哪些抗生素。當抗生素使用三天後,如果患者症狀未見改善或更嚴重,表示此抗生素效果不佳,則建議選用另一種抗生素。如果某種抗生素對於鼻竇炎完全未見改善,繼續使用,不但無治療效果,反而增加其副作用,所以慎選適當有效的抗生素非常重要。

足夠的劑量 在實驗室,分析抗生素對某種細菌是否有效時,有所謂的最低抑菌濃度,也就是說,抗生素的濃度至少要高於此最低抑菌濃度,才有殺菌或抑菌的作用。如果低於此濃度,即使此抗生素能有效殺死細菌,因為劑量濃度的不足,細菌仍然能夠存活下來,如此反而很容易會讓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這就好像作戰時,要一鼓作氣,在敵方對我之作戰方式尚未熟悉前,精銳盡出,以優勢兵力迅速消滅敵人。如果開始只派小隊人馬攻擊敵人﹙使用小量的抗生素﹚,等敵人一旦熟悉並破解我方之戰略時﹙細菌產生抗藥性﹚,就很難打贏這場仗了。藥即是毒,所以如何在藥物的最佳療效與最少副作用之間作最佳取捨,就有賴醫師的巧妙拿捏了。而患者也應配合,不要自行減少劑量與服用次數,以免影響療效,又讓細菌產生抗藥性。

足夠的服用時間 在門診時,經常會聽到一些患者抱怨,為什麼體質那麼差,經常在感冒!吃幾天的藥後,膿鼻涕沒有了,但是停藥後沒多久,又有黃鼻涕和咳嗽。其實,這往往是治療時間不夠,根本沒有完全治療好的關係。大家必須要有一個基本觀念,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時,抗生素並無法將細菌100%完全消滅,它只能讓細菌的數量減少到一個程度,讓身體的免疫力將殘存的細菌清除,所以理論上抗生素應該使用到身體的免疫力足以將殘留的細菌清除為止。這就像是,兩軍對壘時,如果將敵軍之主力部隊擊潰即班師回朝,很可能敵軍之殘餘部隊會重新集結,休養生息後,再度來犯。所以,通常會建議急性鼻竇炎時抗生素使用10-14天,而慢性鼻竇炎則於症狀都消失後再使用7天。在日常診療時, 對於一些沒有按時用藥的患者,我有時會建議暫停使用一段時間的抗生素,來降低細菌抗藥性,如此當重新再使用時,效果反而會較理想。

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對於維護健康及延長人類壽命,有很大的貢獻。但是抗生素的不當使用,也可能造成一些副作用與引起細菌的抗藥性。所以,如何善用抗生素,取其長而避其短,實有賴醫病雙方共同的合作。在有需要的時候才使用,選擇適當的抗生素,服用足夠的劑量與時間,方能斬草除根,獲得最佳治療效果,同時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