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門診時,一位老太太第一次來看診,我稍微多花了一些時間,聽她訴說病情,同時針對她的病情問了一些問題。在檢查完,並簡單解釋其病情,請她去做一些局部的蒸氣治療時,護士小姐已經請下一位患者進來診間了。而這位剛走出診間的老太太又走回來,再重複了一下她的症狀,深怕我忘記了。當我把她的處方開好,下面這位也是阿嬤的老患者,笑著對我說:老年人比較囉唆,不像年輕人三兩下就講完!我回答說還好啦!第一次來看病,總是要問一些問題,不講清楚一點,我也搞不清楚病人的問題在哪裡。我又不是神仙,能夠什麼都不講就知道病情。這位阿嬤老患者接著說:有些醫生的脾氣很壞,問他問題都不理人,如果多問兩句,就會板起面孔對你大小聲,問你誰是醫生?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她下面接著說的可就很有意思了,“不過如果醫生問太多,有時也不好。我們家附近有一家診所,那個醫生什麼都問,看個小感冒也要問你一大堆問題。外面一群人在等半天,他也不管,很受不了”
 
聽著她侃侃而談,不禁讓我想起,十多年前在鄉下服務時,聽到的一個故事。有一位老醫師從美國回來,想要奉獻鄉里,特別到鄉下來行醫。他看病很仔細,就如同在美國看診一樣,每個患者都詳細的問診,仔細的檢查,還深怕自己長年在國外,語言溝通上有疏漏,經常請護士小姐幫他對病人解釋清楚。有一天,一位阿婆終於按奈不住,對護士抱怨說:“我只是要拿一瓶胃乳,他為什麼要那麼囉唆,問那麼多問題?是不是不肯給我胃乳?”
 
在台灣看病“三長兩短”的看診文化下,大家已經視候診時間長,看診時間短為常態了。甚至經常有人抱怨,進入診間,屁股還沒坐下,話還沒講完,醫師的臉還沒看清楚(因為醫師埋頭開處方,頭都沒抬起來),就換下一個了。當然,以看診而言,此種趕集式的看診,醫師不詢問病情,不願回答患者問題,是比較草率,以現在台灣滿街都是醫院診所的情況,您大可換個醫師看看。但是,大家的心情都一樣,就是最好候診的時間越短越好,最好不用等;但是看診的時間則要能暢所欲言。所以如果醫師看診太仔細,速度太慢,也會有人不耐煩。有些人看診時,希望能講很多話,問很多問題。有些人看診則是“惜語如金”,進來診間後,什麼也不說,手指在空中揮舞兩下就了事。好像說,你是醫師,應該知道我哪裡不舒服。但事實上,醫師也是普通人,只不過接受過醫學的訓練,能從一些症狀及檢查中,推論出您可能發生問題的原因。如果您啥都不講,豈不是把我當神仙?有些患者將病情講完,好像就把問題丟給你,也不跟你囉唆,拿藥就走人,反正認定醫生會幫他解除痛苦。有些患者會講了半天,最後才順便將今天看診最主要的症狀說出;有些患者會重複問你好幾遍同樣的問題,因為他對你的解釋無法完全放心。有些患者會在拿完藥後,又跑進診間說:我剛剛忘記跟你說,我還有哪裡不舒服??
 
醫學是一種科學,也可說是一種藝術。看診時間究竟該多久,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健保局設定的看診人數越多,診療費給付越低,官方的說法是希望能平均一下診所的就診人數,讓患者有更充裕的就診時間。事實上,人潮擁擠的診所,經常是熱鬧的像菜市場。沒人上門的診所,即使一個病人看半個鐘頭還是沒人。實際上一天八小時的看診,病患也不可能平均在每個時段來看診,經常是某個時段一大堆人忙的要命,有時又空無一人。我想能讓患者清楚的訴說病情,適度的詢問病情以及解答患者的疑惑,大概就是恰當的了。對患者而言,如果您的病情比較複雜,或者怕一時有所遺漏,建議您先將您的病情以及想問的問題,寫在紙上,看診時拿給醫師或者唸給醫師聽,這將會是省時又有效的方法。

本文刊登於2003.03.24聯合報健康醫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