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減少過敏兒的產生,可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1. 選擇自然生產的方式

許多父母或許沒想到,寶寶如何來到這個婆娑世界的方式,竟然也會影響到他未來過敏的機率。研究發現,剖腹產寶寶因未接觸到產道細菌,無法誘導免疫系統的健全發展,過敏風險比自然產的寶寶高出許多。但對於自然產寶寶,家長也不能掉以輕心,因過敏的成因相當複雜,隨著孩子成長,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環境誘發因子,若不加以小心防範,過敏的機會還是有的。

2. 母乳哺育

出生不久就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新生兒,建議母乳哺育至少六個月,能延長至一歲以上更好。當不能餵食母奶時,則建議使用適度水解蛋白低過敏奶粉餵食。母親在孕期與哺乳期也要避免高致敏的食物和環境誘發因子。

3. 把握副食品添加的時間和方式

美國兒科醫學會、歐洲兒科腸胃和營養學會以及台灣兒科醫學於2016年開始,都建議新生兒在四至六個月就要開始添加副食品。研究顯示,延遲副食品的添加並不會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在四個月大或是五個月大時就開始餵食小朋友副食品,反而可以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機會和嚴重性。

副食品添加的原則是「少量」且「多元」,一次只給一種且少量的新食物,2~3天為一單位。吃過的食物若無過敏或腹瀉症狀,就可混合在一起吃。先別擔心孩子會過敏,每一種食物都該給孩子嚐試,包括蛋、魚類等。除了訓練咀嚼能力和探索新食物的樂趣外,最重要的是,多元的食物可以增強寶寶的免疫耐受性,減少過敏的機會。但新食物若確實出現過敏現象,就要先暫停,等一段時間後再嘗試從少量開始。

4. 從小就要開始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幼兒從接觸副食品開始起,父母就有責任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天然的食物,避免購買人工添加物的零食或冰涼食品給孩子。

5. 選用適當的潔膚及保濕用品

想讓受損的皮膚菌落恢復正常狀態,千萬勿過度清潔或刺激過敏寶寶的皮膚,應使用清水或中性低敏的潔膚及保濕用品保持皮膚水分,強化肌膚屏障。夏天可吹冷氣,維持室內適當溫度與濕度,避免汗水刺激。

寶寶新衣服應先洗過再穿上,清洗過的衣物不可殘留清潔劑,要避免讓寶寶穿著毛料或粗糙不透氣衣物。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感染細菌或黴菌,必須先投藥治療,再行修復。

6. 避免抓搔,以防次發性感染

因異位性皮膚炎的免疫反應會抑制表皮角質細胞製造抗微生物肽類,容易引發次發性感染,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分泌的外毒素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更加惡化。

7. 適量補充維他命D、益生菌和Omega-3

維他命D除了能促進礦物質的吸收以外,也與免疫平衡有關。研究指出,維他命D具有降低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程度及改善臨床症狀的效果。為確保所有嬰幼兒能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台灣兒科醫學會及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皆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至一歲,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

另外,我們也建議較大的幼兒可適量補充益生菌和Omega-3。有研究分析指出,不論是否為高過敏風險族群,媽媽於懷孕期間至產後哺乳持續使用益生菌,能降低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機率,但並非所有的益生菌皆有此功能,益生菌的菌株、菌種、菌數以及服用方式等皆會影響其功效。

Omega-3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重要的必須脂肪酸,可調節發炎反應,但人體無法合成,必須靠飲食攝入,如魚油中的DHA和EPA等。研究指出,孕婦於產前增加魚類或Omega-3攝取量有助於降低後代異位性濕疹及食物過敏的機率。由於omega-3具有優異的抗發炎效果,因此被稱為最有效的天然抗發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