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時,經常會有罹患中耳炎小朋友的父母,很心疼的問:是否可以不要吃那麼久的抗生素?吃的臉色都不好看了!小兒中耳炎是否一定要用抗生素來治療呢?
大部分的小兒中耳炎即使完全不作任何治療也會自行痊癒。
小兒中耳炎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通常三歲的小孩,約有1/3曾患有三次或以上的中耳炎,大部分的小兒中耳炎都是感冒所引起的一種併發症。很多的醫學報告指出,小兒中耳炎(包括急性中耳炎及中耳積水)不一定有細菌感染,其中耳腔的分泌物可能是無菌的,也可能是有細菌感染(其常見的細菌與鼻竇炎常見的細菌相同),而大部分的小兒中耳炎即使完全不作任何治療也會自行痊癒。既然如此,為什麼很多醫師對於小兒中耳炎還是要如此“濫用”抗生素,而且還提醒家長,最好連續服用14天的抗生素,有些小朋友甚至連續服用1-2個月的抗生素來治療中耳炎呢?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時,很多的耳鼻喉科醫師會作開腦的手術,因為當時腦膿瘍發生的原因,主要是中耳炎或鼻竇炎所引起的併發症。早期耳鼻喉科醫師碰到小兒中耳炎急性發作時,看到耳膜腫脹通常都會立刻作鼓膜切開,讓中耳腔快速堆積的分泌物得以流出,除了能迅速解除耳朵的疼痛外,也能避免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而對於耳膜穿孔的慢性中耳炎更是犧牲聽力,施行將整個中耳腔及耳後乳突整個清除打開的大手術,其目的就在於避免發生致命的腦部膿瘍或腦膜炎等併發症。這些情況在抗生素發明與普遍使用後,逐漸改觀,不但中耳炎引起腦膿瘍的病例已很罕見;也越來越少醫師,碰到急性中耳炎鼓膜腫脹時,就立刻作鼓膜切開了;而慢性中耳炎的手術也幾乎都以簡單又能恢復聽力的鼓膜修補手術,來取代破壞性很大的乳突鑿開術了。
因此加拿大小兒科醫學會還是建議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小兒中耳炎,因為在臨床上 醫師並無法預測,哪些小兒中耳炎可能會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哪些小兒中耳炎是沒有細菌感染,可以自行痊癒的;醫師也不可能每幾個鐘頭或是每天持續追蹤檢查這些小患者。相較於發生嚴重的併發症,作鼓膜切開或針抽膿液所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算是輕微而且可以接受。
根據統計,將近八、九成的小兒急性中耳炎,經兩個星期的治療後可以痊癒。如果超過兩個星期尚未改善,就要注意是否有鼻竇炎。當小孩有鼻塞、流黃綠色濃稠鼻涕時,大家會注意到鼻竇炎;但是如果只有單純鼻涕倒流就常被忽視了,所以當小孩沒有鼻塞、流黃鼻涕而只有清喉嚨、作吞嚥動作、或是咳嗽(常見於晚上要睡覺時,或是早上要起床時)等鼻涕倒流的症狀時,一定要留意鼻竇炎的可能性。如果感冒同時引起鼻竇炎,而鼻竇炎未治療好時,常會讓中耳炎拖很久,所以要同時積極的治療鼻竇炎––選用適當種類及劑量的抗生素,避免使用抗組織胺(通常感冒時用來治療流鼻水),多喝溫開水,用鹽水噴鼻,用溫鹽水洗鼻,注意胃食道逆流,減少污濁空氣如二手菸的刺激等等。另外也要注意不要太用力擤鼻涕或倒吸鼻涕,以免將鼻涕經由耳咽管打到中耳腔內。如果經過3-6個月的積極內科療法仍未改善,則建議接受手術治療,在耳膜上放置中耳通氣管,來解除中耳腔的負壓,恢復正常聽力,以避免影響小孩的學習與人際關係。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2004.04.11健康醫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