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及解剖
耳朵可分為外耳,中耳以及內耳三部分,耳朵主司聽覺和平衡感。外耳包括耳廓以及外耳道;外耳道的皮膚有一些細小的毛髮,同時會分泌一些蠟狀的耳垢覆蓋在外耳道的皮膚上,這些耳垢對外耳道的皮膚有保護作用。在外耳道的內側有一薄膜,將外耳道與中耳腔隔開,此薄膜稱之為耳膜,它的直徑約5-7mm,厚度更不到0.5mm。中耳腔內有三個很小的聽小骨藉著耳咽管與鼻腔的後面相連通, 耳咽管能讓中耳腔的分泌物流出同時調節中耳腔的氣體壓力。中耳腔的後面有一個充滿很多氣體細胞的空間稱之為乳突,乳突內的分泌物和空氣先流經中耳腔,再藉耳咽管流到鼻咽部(鼻腔的後面)。

在聽覺方面,音波經由外耳道,撞擊耳膜及聽小骨,此振動的音波再傳入內耳的耳蝸,其上的毛細胞再將此訊息經由聽神經傳送到腦部的聽覺中樞作解析,在此路徑中任一環節出問題均會影響到聽力。

耳朵異物
小朋友經常會很好奇的將一些小物品放入嘴巴、鼻腔或耳朵內。有些時候這些小東西就卡在耳朵內,最常見的是一些小珠子、橡皮擦、或一些小玩具。一旦這些小東西卡在耳朵內,就必須請專業醫師來取出,通常小兒科醫師就可取出。如果這些小東西卡的太深,就需要由耳鼻喉科醫師取出,此時可能會在全身麻醉下藉助顯微鏡取出。

外耳炎(游泳耳)
外耳炎通常會讓人感覺耳朵疼痛、搔癢,有時還會感覺聽不清楚。外耳炎通常是起因於外耳道皮膚正常的酸鹼值遭破壞所致,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經常使用棉花棒來掏耳朵,導致外耳道的皮膚表皮受傷,或是耳朵長期泡水,使得外耳道正常的酸性遭破壞,而讓原本就存在於皮膚表面的綠膿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大量繁殖(正常皮膚的酸性環境會抑制此綠膿桿菌的生長繁殖),而引起外耳道皮膚的發炎、疼痛、搔癢與流膿。

外耳道的治療主要靠耳藥水的局部作用治療,口服抗生素的療效較差,也較不建議使用。此外可使用一些止痛藥來緩解耳朵的疼痛,耳朵的熱敷也能緩解疼痛。在比較嚴重的病例,外耳道腫脹厲害甚至耳藥水也無法有效滴入時,耳鼻喉科醫師會將小棉條塞入外耳道中1-4天,再讓藥水經由小棉條作用在外耳道的皮膚上。通常外耳炎的治療在一天後即會感覺進步,若治療一天後感覺更嚴重,一定要盡快尋求耳鼻喉專科醫師的診治。

中耳炎
中耳炎指的是中耳腔發炎。它可能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因為過敏性鼻炎或耳咽管異常所引起的中耳積水,也可能是長期細菌感染所導致的慢性中耳炎(耳膜有可能穿孔破裂)。急性中耳炎是幼兒很常見的一種疾病,大部分小孩在五歲之前都曾有過1-2次急性中耳炎,隨著托嬰中心、托兒所的普及和過敏性鼻炎患者人數的增加,急性中耳炎發生的機會也越來越高,有些五歲以下的幼兒甚至每年發生6次以上的急性中耳炎。雖然不見得每次的急性中耳炎都有細菌感染,也可能只是病毒感染;但是醫師在臨床上很難區別此為單純的病毒感染或是細菌感染,所以在治療時基本上還是以抗生素為主。雖然有些人認為不需使用抗生素來治療急性中耳炎,但此時務必密切追蹤病情的變化。畢竟在抗生素發明以及廣泛使用之前,因為中耳炎引發的併發症是幼兒常見而重要的死亡原因。

治療中耳炎時,應選用何種抗生素?有些醫師認為使用第一線的安膜西林(Amoxicillin)即可,有些醫師會傾向使用新一代的抗生素。我個人建議先使用第一線的安膜西林,如果效果不好再使用第二線甚至第三線的抗生素。至於其他藥物如抗組織胺、鼻去充血劑、噴鼻藥水、鼻類固醇噴劑等,並無確切證實對中耳炎有治療的效果;但是這些藥物也無太大的副作用,是否使用端視個別醫師的選擇。

所有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幼兒,最好在一個月後請醫師複診,確定中耳炎已經完全痊癒、中耳積水消除、同時聽力恢復正常;以免發生聽力障礙、影響學習以及中耳炎的再次復發。

慢性中耳炎的情況比較複雜,它經常都起因於耳膜穿孔,而且耳咽管的功能異常,中耳腔與乳突都有慢性發炎反應。它會導致聽力障礙,嚴重時甚至會引起顏面神經麻痺、腦膜炎、腦部膿瘍、以及死亡。所以慢性中耳炎一定要請耳鼻喉科醫師仔細檢查與治療,作聽力檢查來評估聽力。治療時通常會使用抗生素及耳藥水,一般都建議採取手術治療來修補耳膜及重建聽力。

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在1-5歲的幼兒很常見,在青少年甚至成人也可能發生。中耳積水的症狀主要是聽力異常。患有中耳積水的小孩有時要叫他好幾次才會有反應,看電視時音量會開的比較大聲,在學校學習時會比較吃力,甚至咬字發音會不準確。如果中耳積水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的聽力障礙,影響學習能力等。

治療中耳積水時,需先仔細檢查耳鼻喉,尤其要注意是否有過敏性鼻炎及鼻竇炎。若有這些鼻炎,需積極治療。若中耳積水持續6-12周未痊癒,需安排聽力及中耳壓力檢查。

如果持續聽力異常以及中耳腔負壓導致耳膜內陷,則需考慮手術治療,在顯微鏡下作耳膜切開及放置中耳通氣管。中耳通氣管能讓中耳腔積水排出,讓空氣進入中耳腔解除中耳腔負壓的問題。這種手術算是小手術,但小孩需在全身麻醉下手術,手術時間很短,手術後通常聽力可立即恢復。

正如所有的手術均有其風險,耳膜切開及放置中耳通氣管的小手術也可能會有一些併發症,雖然發生機率不高,危險性也不大。大約1%的手術患者可能因傷口發炎而有耳朵流膿的現象,此時需要使用耳藥水滴劑來治療。有少數患者在通氣管脫落後(通常在手術後2-6個月通氣管會自行脫落),耳膜沒有立即癒合而造成耳膜穿孔,此時當小孩長大且耳咽管的功能較正常時,再考慮手術修補。

關於接受中耳通氣管手術的小孩,是否適合游泳,目前還有爭議。有些醫師認為 耳朵最好保持乾燥,不要進水以免發炎;如果要游泳,最好配戴防水耳塞以免水進入耳朵。有些醫師則不認為水會通過中耳通氣管而進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發炎,所以不需特別預防。

有些醫師認為鼻咽部腺樣體切除,或者合併扁桃腺切除及腺樣體切除有助於中耳積水的治療,但其功效尚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單純切除扁桃腺對於中耳積水的治療幫助不大,所以並不建議施行。對於鼻咽部腺樣體切除手術,我個人的建議是 如果幼兒中耳積水復發需再施行第二次或第三次中耳通氣管手術時,仔細檢查鼻咽部的腺樣體;如果腺樣體增值過大,對於耳咽管有影響時,再考慮施行鼻咽部腺樣體切除手術。

本文由作者 Davidson 醫師授權, 由曾鴻鉦醫師中文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