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克沙奇A病毒、6型克沙奇B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因為這些病毒都可經由腸道引起感染,所以在學術上統稱為腸病毒。

此類病毒遍及全球,通常流行於夏季、初秋,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季為主要的流行季節。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可能有病毒存在, 一般腸病毒在呼吸道可能存在一週左右,在糞便中則可排泄長達1-2個月。但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才會出現症狀,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且於數天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在膝蓋與臀部也時常看得到相同的水泡,可能合併高燒,稱為「手足口症」。病程為七至十天。如果只有扁桃腺咽門部出現水泡,其它地方沒有,則稱為「疱疹性咽峽炎」。

國內所流行的腸病毒,大多以克沙奇病毒為主。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些不同,包括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腸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最大,大約有百分之七十八的死亡者年齡小於三歲以下。如果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小小朋友感染,通常第二病例的感染,其病情會較嚴重,因為感染病毒的量較多。

目前對於腸病毒治療並沒有特效藥,絕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而對於重症患者之治療,也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預防腸病毒最基本的方法是落實洗手,要確實做到「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守護自己與他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