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垢 - 挖還是不挖

「小朋友,你的耳朵裡住著一隻大蟲蟲,叔叔幫你抓出來好不好?」每當我試圖替小病人挖耳屎時,「蟲蟲」當仁不讓是最佳替身。當耳屎順利被清出來,我會毫不吝嗇地將「蟲蟲」交到小朋友手中,讓他欣賞他努力配合的成果。這時大多數小朋友會露出靦腆而滿足的笑容;有些則趕忙丟棄,還直說:「好噁心!」

其實耳屎並不噁心!它有一個比較學術的名字,叫做「耳垢」。耳垢是由外耳道的皮膚上的腺體所分泌產生,剛開始為液體,然後慢慢變成褐色黏稠狀,或是黃色塊狀。耳垢為酸性成分,內含酵素,有抑制細菌生長之功能;耳垢還能滋潤皮膚,避免外耳道過於乾燥;大多數人的耳垢會自動掉出耳道外,因此不需要常常挖耳屎。

許多家長聽到我要幫小朋友挖耳屎,第一個反應常常是:「怪不得最近老覺得他的聽力不太好,原來是耳屎塞住了!」我趕忙解釋:「聲音由外耳經過中耳傳到內耳,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聽力障礙。耳屎惹禍的機會不大,除非它多到將整個外耳道完全塞滿。由於小朋友的耳鼻構造尚處於發育階段,有較高的機會罹患中耳炎,偏偏小朋友的表達能力有限,有時不會主動敘述耳朵不舒服,因此我必須清除較大塊的耳屎,以便看清楚中耳的情況。」

小朋友很少主動要求挖耳屎,大人卻剛好相反。許多人常常用棉花棒自己挖耳屎,還要求醫生:「我的耳朵好癢,一定是耳屎又長出來了,幫我清一下好不好?」我用耳鏡仔細檢查,結果不但沒有耳屎,這些病人的耳道皮膚還顯得特別透亮。這時我會向病人解釋:「棉花棒清過的耳道往往清潔溜溜,長期下來耳道容易乾燥而反覆搔癢。短期內可以先用凡士林或乳液滋潤耳道皮膚,而改掉挖耳屎的不良習慣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棉花棒對耳朵的傷害還不僅於此!許多人習慣洗完澡後順手用棉花棒清一下耳朵,看似平凡無奇的小動作,其實潛藏著大危險!我常請病人回想一下,泡澡之後的手掌,是不是有些浮腫?耳道裡的皮膚不像手掌那樣堅韌,泡過水後用棉花棒來回搓揉,很容易讓浮腫的皮膚受傷,引發急性外耳炎;何況棉花棒有時不但清不出耳屎,反而將耳屎往更裡面推!品質不佳的棉花棒偶爾還掉在耳道裡,讓人哭笑不得。

理髮師好像也提供挖耳屎的服務。在門診病人當中,有時會遇到因此而造成的耳道外傷、耳道發炎和耳膜穿孔,運氣不好的人還會因此感染「耳黴菌症」-耳道裡竟然和過期的麵包一樣,長出一坨坨的黴菌!當我問病人為什麼會讓理髮師挖耳屎,有一種答案竟然是:「她們也是一番好意啦!啊就不好意思拒絕哩!」我請大家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要有大聲說「不」的勇氣!
耳鼻喉科醫師對於有必要挖耳屎的病患,會依照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器械。例如耳道外側的塊狀耳屎可以用鑷子夾掉;比較深處的黏稠狀耳屎則得用吸管吸出來;有時耳屎卡得太緊,還得請病人回家先使用藥水軟化耳屎,改天再來挖,以免耳道受傷。

總而言之,少量的耳屎不但無害,反而有保護耳朵的功能;果真造成不適,還是找專科醫師,做最正確的診斷與處置。

本文刊登於2003.07.30基督教論壇報